最近被當瘋子的時間比較多,大概是為了購入的新夥伴無限變賣&拉高預算
至於這個月還沒結束,變賣家當的進帳總結已經來到240K...
看樣子這幾年真的是常常亂買玩具啊(汗
幾個朋友一直在覺得有必要為了拾音器投入這樣的預算嗎?
這其實並不是對拾音器的熱愛
而是一種極度的厭惡
說得難聽一點
市面的拾音器品牌的型號
大概有一半演出時丟出來都不是能聽的木吉他聲音
尤其是下弦枕的系統
木吉他手往往只是為了得到一個「真實」的木吉他音色
需要花費多年時間&金錢研究不同的琴該如何配置
已經非常厭倦錢噴下去
出來還是一個像屎一樣的聲音
光是在表演前試音
還沒因為ㄎㄧㄤ 掉&落拍&亂彈&沒有妹?
就已經感到深深的絕望&哀傷
希望在30歲之前一次解決&遠離這個問題
在擁有Maton的過程中
一直在對各種拾音器做功課
聆聽不同吉他手的組合
最後的結論是,大部分的吉他手會追求兩種方向的聲音
1.扎實卻不失真
這種音色通常需要依賴一組夠水準的下弦枕為主的雙系統
大部分是為了獨奏,或是在樂團的情況下solo時
能夠與鼓&Bass制衡,得到較具穿透力的音色
但這種聲音也會有些不那麼「木」吉他
(下弦枕拾音器也是我對拾音器極度厭惡的主因
為何市面上有一半以上的下弦枕幾乎是完全失真又不能聽的音色?
至今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設計出一款聽起來完全不是木吉他的木吉他拾音器
NTMD智能是哪裡有殘缺嗎?
不過木吉他手好像也都習慣了......)
2.自然卻不空洞
這種音色通常適合拿來伴奏刷扣
需要一些吸盤&響孔式&麥克風的搭配組合
但這樣的聲音在樂團中,木吉他的聲音就容易顯得一些疲軟
對於一個懶到只想帶一隻琴+一個前集+一顆空間系出門的人
如何在一隻琴的系統中
能夠切換扎實 &自然的音色
是在購入maton時就一直在準備&做功課的
因為總有一天會離開這種不科學的外掛表演琴
但絕對要在這段時間累極足夠的預算...
而「三系統」似乎也是近幾年木吉他演奏家的最後答案
接下來就是主動式或被動式的選擇了
當然被動式的系統能減輕琴本身的重量
降低對琴本身的音色影響
但被動式的拾音器往往是一場賭局
如果出來的聲音不如自己的預期
最後就只能就送進前集去做補救
如果還是得不到滿意的聲音
就是忍住頂著先,然後多存一點再換別的看看
(08是吉他手...又不是牙...)
被動式拾音器就像是一台沒有避震的車
買回家上路前,能否應付自己日常的路況
只能看避震以外的裝備猜測合適性
最後還要祖先保佑&人品爆發....(汗
Jon Gom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6bfvrC0s0E
也越來越多吉他手選擇將2-3個系統輸出後
在一盤健身器材上擺上2-3顆前集
再統一送出給一台前集或是Mixer
最後木吉他手的盤搞得比電吉他手還誇張XD
但這樣能控制的就相當細微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6bfvrC0s0E
也複雜得多....小弟頭腦簡單....CPU等級過低...
不堪過熱所以跳過...XD
我最後選擇了有mini pre 的兩組拾音器
Carlos CP-1 High End Eric + Mic
Oval WITZ Active Dual
這是在擁有Maton時得到的結論
拾音器最理想的狀況就是能針對琴特性
做出專屬這隻琴的參數設定值
只要這個設定值夠完美
最後送出給前集也只需要把高中低頻置中
轉轉音量鈕就好XD
其實這跟從琴個別輸出給2-3個前集的概念一樣
只是我在琴身內安置兩個前集
最後再把我的Headway EDB-2當作mixer
一方面不會因為攜帶而動到參數
但相對的也不容易在表演中作出調整
(還真以為我前集只有音量鈕?)
多系統的比例切換
也只需要在響孔調整就能解決
(一個連彎腰下去弄前集都懶的人...)
結果就是我為了把Martin搞得像Maton
又噴了一隻Maton的錢....
但應該永遠不用再為了這隻琴花拾音器的錢了
除非接下來拾音器故障=..=
(還是整隻琴帶去拜拜繞一下香爐好了...)
假使以後的拾音器的技術發展
真能讓拾音器系統無限大的趨近於錄音室麥克風
(雖然不相信有那天)
我也不覺得我有需要更動這個配置的需要了
因為它已經非常理想
也許我現在的系統已經是目前拾音器音色不加前集的極限?
因為我已經桶過教室3000的電吉他音箱
出來都是[木]吉他的聲音了...
Carlos CP-1 High End Eric + Mic
就這一盒紙箱回收幾乎等於一隻E20D?
雖然也考慮過Double VIP
但不希望留下任何疙瘩或以後再升級的後路
在做過比較跟一些影片的功課後
Eric的單純下弦枕的音色確比Double VIP的下弦枕來得更自然一些
「關於內建PRE有多重要可參考這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qFnMrE84ak
只是單純的把高頻的部分開到極大值
再轉回1/4的狀況
從這個影片應該就能了解
這並非一般拾音器送出給前集砍高頻就能辦到的事
從拾音器「拾音」的音頻去改變音色
跟最後送出來修整還是兩回事(汗
(其實用手機錄還是被吃掉很多東西,因為一開始高頻全開的時候音色很電)
但這組Eric其實是二手的
不然Eric+mic的這個組合也是接近50K...
(反正這次痛下去,我有生之年都不想再碰拾音器配置的問題了
這麼多地雷拾音器智障設計師,我才不跟你們玩QQ)
最後入手的價格跟一組純粹下弦枕的Eric差不多
也就還在自己購琴時思考配置的計算內
不然我對麥克風的拾音器也滿反感的...
Mic通常都有過轟,開大會FE&有雜訊的問題
不得不跪著佩服Carlos
這個麥克風居然能開到100% 無Feedbeck+零雜訊
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但畢竟是麥克風
面對D桶的琴還是有過轟的狀況
這純粹是收音方式上無法避免的
Carlos 厲害的地方在於跟下弦枕能夠非常自然的互補
將原本下弦枕較為堅硬的音色隨著麥克風比例開大
音色變的自然但顆粒依舊扎實
只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內其實是不會有過轟或糊的狀況
如果我當初買的是OM
也許我並不需要再多補一個吸盤
偉哉卡洛斯!
(雖然我覺得他一定是在一邊喝或是一邊抽雪茄的時候手工弄的XD)
Oval WITZ Active Dual
在Dazzo & Carlos 單吸盤的掙扎後
最後還是選擇了新版的Oval
不同於舊版的地方在於
Oval整合了原先的Control Box 和 Output Control
我也超討厭這種Output Contrl........XD
Double VIP和Dtar也同樣都是這種Output Contrl+在Jack上
變得在不滿意內建pre參數時
非得拔下來不可
舊版 WITZ Active Dual
新版WITZ Active Dual
相信這種能安置在響孔附近的pre(背板上)
小十字螺絲就能觸及調整的型態
是未來幾年的拾音器control box的最佳答案
不然這種 control 還想放在哪?XD
這組Oval在剛裝完的時候
完全是在我想像之外的音色
根本不能當它是一組吸盤
出來完全是下弦枕拾音器的聲音
很電.很扎實.很兇悍.尖尖細細的.但是低頻很少
但是大概就能理解為何能夠跟SUNRISE那種厚度互補
繼上次曾曾跟豆哥幫忙安裝Eric就各種狀況發生
單單幫我處理安裝完後莫名的雜音就讓他們勞心費神了「一整天」
這次為了解決我Oval音色失真的問題
又噴了他們一天.....(跪
最後曾曾跟豆哥的做法是非常極端的把三個吸盤全部貼到第六弦的位置
把mini pre 的Gain關小,高中低頻的control開到最大
這幾乎完全違背了原本Oval的設定XD
這也真的得到了一個相當厚實的且自然的音色
非常非常接近我原本馬丁的聲音
一般吸盤弱弱空虛的聲音也完全感受不到
如果不是已經裝了Carlos
我甚至認為光一顆Oval吸盤的系統
就已經非常夠用了
出力也「能」相當兇悍(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_Bckw-PGs
我所有測試的影片都是在Headway全部置中的狀況
去做內建pre的參數實驗
這樣才能達到原先期望的懶人設定法XD
(只靠響孔的音量鈕)
至於這兩組的搭配使用
還有待更多實驗搭配
因為兩組都已經是盡量自然的音色了
所以只是在顆粒感&亮度上
還有空間感希望營造的多寬廣
再實驗理想的比例了
留言列表